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风俗

2019-08-06 14:17:3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文物古迹

  苏氏节孝坊

  中国小康网 苏氏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位于上蔡县城东北30公里的东岸乡牌坊刘村,北临小商河,东距东岸村委约5公里。整个牌坊由青石雕成构件,组成高大的牌坊结构。额坊上雕刻有丹凤朝阳的浮雕,下方雕刻为楷书“旌表处士刘自然之妻苏氏节孝”文字,下面花板雕刻“二龙戏珠”浮雕。东石柱上联:“妇德代夫功孝逾金石”,西石柱下联“母仪为父教节凛冰霜”。东西侧对称分别雕有麒麟、鹿、神兽等浮雕。两外侧边柱上各为一阴刻人物,头戴官帽,手持朝笏,身着蟒袍,为福禄二星。石柱上侧构件为莲花图案。2008年6月,苏氏节孝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房故城

  吴房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遗址呈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周长3774米,总面积约879000平方米。吴房故城城墙历经毁坏,东、南面已夷为平地,北墙残存3段,共长500米,高3米—7米不等。城墙西北拐角保存尚好。1982年6月,遂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俗习惯

  西平婚俗

  西平县古为西陵国,是先蚕嫘祖的故里。千百年后,形成一整套的西平婚俗。2011年7月,西平婚礼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泌阳县民舞红灯舞

  过去《红灯舞》多在春节、灯节期间,随其他民间舞蹈演出于泌阳县城大街小巷,演出目的为自娱,多是一些爱好者自愿参加,由世代相传的老艺人组织排演。新中国成立后,经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后搬上了舞台,1985年,录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曾多次在泌阳县、河南省会演中获奖。2008年5月,《红灯舞》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舞蹈八美图

  《八美图》演出时,由8个身着宫装的“仙女”,每人手持两束鲜花,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分为4对,演唱8段歌曲,故名《八美图》。演出形式主要是八仙走场,变队形,摆画面,唱民歌。表演者虽作仙女装束,但所表现的却是农家的四季劳动生活。2008年5月,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莉被公布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泌阳王店大装

  泌阳王店大装属抬阁类大型民间艺术,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是泌阳县域内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是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王店大装系高架大型彩装,兴办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已有400余年历史。 [15]

  西平大喇叭

  大喇叭是曾流行于西平、上蔡一带的吹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前后,西平80%的自然村都有民间艺术表演队,其中近半数都配有大喇叭,尤其是县城以东各乡镇,几乎每支民间艺术表演队都有大喇叭。2010年4月,西平大喇叭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扁担戏

  扁担戏是一种小型的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时,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支撑,所以被称为扁担戏。2009年4月24日,扁担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民间技艺

  手工地毯制作技艺

  清咸丰九年(1859年),湖北人黄德生、江合顺到泌阳办缫丝作坊,开始制作地毯。后来制作地毯的人越来越多,多为手工作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泌阳地毯除丝毯外,主要产品还有绢丝毯、丝毛合织毯、麻绢毯、人棉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开发研制出蓄光毯、霓光毯、东方毯等。除地毯外,还有壁毯,也叫挂毯。2010年1月,泌阳手工地毯制作技艺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钩绣技艺

  传统钩绣技艺是纯手工钩织刺绣技艺,吸收了传统刺绣技艺的精华,同时也借鉴了欧美抽纱编织技艺,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钩绣作品来源于民间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状况,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缩影。2016年6月,钩绣技艺成功入选平舆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乔氏泥塑

  乔氏泥塑源于驿城区水屯镇乔庙村。乔家数代均以给庙院制作泥胎神像为生,在安徽临泉、砀山,河南南部,湖北广水、孝感,山东曹县等地,乔氏泥塑流传。2011年,乔氏泥塑技艺被列入驻马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核雕花工艺

  遂平县桃核雕花工艺源自中国古代桃符文化,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商贸习俗特征。桃核雕花工艺利用弓子、大刀、小刀、磨片、锥子、棉布棒、玛瑙等传统工具,纯手工制作。桃符制品分为两部分,一是古老板符:吉祥符、平安符、祛病符、避邪符、太极符等;二是传统工艺:手链符、念珠符、十二生肖符、官吏符、百姓符、福寿符、断梦符等。2011年12月,桃符制作工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遂平大铜器

  遂平大铜器是中国古老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在遂平最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初期已相当盛行,民国时期,铜器会的规模开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主办铜器会的热情高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铜器表演进入辉煌的鼎盛时期,遍布全县各乡镇,西部乡镇几乎村村都有大铜器会。2014年12月,遂平县传统音乐锣鼓艺术(大铜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宝剑铸造技艺

  西平县传统技艺宝剑铸造技艺(棠溪宝剑铸造工艺)的简介说,棠溪宝剑铸造工艺是河南省舞阳县北高村高氏家族所传承的手工锻打而制成各种规格宝剑的传统铸造工艺。因位于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铸剑基地棠溪而得名。2014年12月,西平县传统技艺宝剑铸造技艺(棠溪宝剑铸造工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