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渔业转型的新亮点——河道生态渔业

2018-09-30 09:11:21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伟 字号:T|T

(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张任驰  黄富友  吴燕琴)

 

河道生态渔业,是丽水市渔业主管部门根据“香鱼随人”理念的要求,按照“以鱼治水、以鱼兴水、以鱼惠民”的发展思路,推进乡村河道资源有效利用的渔业发展创新模式。自该模式推行以来,原来无人问津的乡村河道,如今成了当地百姓眼中的“香饽饽”。河道生态渔业实实在在地体现出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过去死气沉沉的乡村河道,如今出现了“碧水映绿鱼欢畅”的美好景致,为丽水的乡村旅游增色不少,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点赞。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jpg

一、河道生态渔业提出的背景

丽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乡村农民基本傍溪而居,溪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生产、生活均离不开它,溪流中的鱼类成为上帝恩赐的美味。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种平静被逐渐打破,溪流的水因无序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而受到污染,水中的鱼也因毒鱼、电鱼的泛滥而受到刷锅式的破坏。由于丽水的乡村溪流多而分散,且交通不便,管理难度很大,因此,这种现状一直无法改变。2009年6月,黄富友、黄家庆、陆君等人在“浅析增殖渔业的培育”一文中提出了“在地处边远的山区,可以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把中小河流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山区特色产业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山区增殖渔业发展新模式”的观点,但一直得不到应用。2014年,丽水市水利局提出了“河权到户”的改革方案,并于2015年开始实施。这一方案的出台,为河道生态渔业的发展解决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2016年开始,我们正式提出发展河道生态渔业的设想,并开始试点示范工作。

2.jpg

二、河道生态渔业的实施方案

1、发展定位

按照“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河道生态渔业的发展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在做好河道保洁工作的基础上,保证水质不会因渔业生产而受污染;二是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水生生物资源的延续和生态修复;三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根据这三个原则,河道生态渔业首先要保证整个过程不投人工配合饲料和渔药,其次是不能进行清塘式的捕捞,再次是要尽可能体现鱼类的秀水美景效果。因此,将河道生态渔业的模式确定为增殖放养(即人放天养)模式。增殖放养品种的选择上,在以恢复当地土著水生生物资源为主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河道的生态环境特点,适当投放一些经济价值较好的、不会对当地资源造成负面影响的品种,在乡镇所在地及村落比较集中的河道中可增投观赏性较好的鱼类(如瓯江彩鲤)。产品的捕捞将实行轮捕轮放方式进行。

2、政策方案

重点推行以渔权改革为核心的“河权到户”。具体内容是:在明确河道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由水行政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山区河道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的管理权委托给所在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出面将河道的经营权承包给经济实体或个人,所得承包款作为周边行政村的集体资金,专项用于投资公共福利事业。承包者取得河道经营权之后,在做好日常河道保洁,保证不损坏河道设施、不污染水质、不影响行洪,确保水生生物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开展渔业利用、发展休闲观光等多种形式,开发河道资源的潜在价值。所得利益归承包者所有。

“河权到户”方案是丽水市水利局于2014年提出的,2015年首先在青田、景宁、龙泉、莲都等地开展试点并获得成功,2016年开始逐步在全市推广。

3、技术方案

山区河流属于开放性河流,它的渔业利用,除了管理问题之外,在生产过程中还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在干旱季节,有些流域容易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不利于放养鱼类的生存;二是在汛期,山洪来势凶猛,放养的鱼类常常被水冲走,造成损失。因此,针对复杂的流域环境,研究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放养模式,以避免或减少以上两大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