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渔业转型的新亮点——河道生态渔业

2018-09-30 09:11:21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伟 字号:T|T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首先是要对河流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选择生态流量基本有保障、便于建造简易水坝的宜渔河流作为项目基地;其次是对那些容易出现季节性断流的流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挖一些深坑,用于蓄水存水;再次是研究推广三种模式,以减少山洪或干旱带来的损失。三种模式具体介绍如下:

模式一,围坝分流模式(云和紧水滩镇饭甑砻模式)。即利用水库稳流分洪的经验做法,在流域下游建蓄水坝,在蓄水坝一侧建造设有拦鱼栅的分洪水渠。

模式二、多坝蓄水截鱼模式(青田章村、龙泉均有此模式)。即小河流间隔一定的距离做一道简易坝,使整条小河流拥有多个简易坝。简易坝不但有蓄水功能,为鱼类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深水区,而且在山洪来临时有一定的减缓洪水流速的作用,有利于鱼类避洪。

模式三、圈养放牧融合模式(新的设想)。在河流下游的水缓处建一道拦河水坝,在水坝一侧的空地上建设一个大池塘。池塘的进水口在坝上,排水口在坝下,进、排水口建有可升降的拦鱼栅和闸门。平时,进、排水口保持自然流水状态,放下排水口的拦鱼栅,进水口拦鱼栅升起,让鱼类在进水口处自由进出。鱼类的放养地点在大池塘中,每天下午定时在池塘中投饲,使鱼养成下午定时到池塘中进食的习惯。池塘中的鱼平时可以自由地通过池塘的进水口游到河流中采食、运动,下午自行回到池塘进食。这就把圈养与放牧型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解决了在河流中投人工饲料对流域的污染问题,而且还使鱼类在广阔的河流水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运动,提升了鱼类的品质,也美化了流域环境。另外,这种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在山洪来临前,河流中的鱼类具有一种向下游水流处逃跑避洪的习性,它们自然会通过池塘的进水口进入池塘,在山洪达到时,及时将进、排水口的闸门放下,鱼类就可在大池塘中安全度洪。

3.jpg

三、目前取得的成效

丽水市水利局2014年提出“河权到户”改革方案,2015年首先在青田、景宁、龙泉、莲都等地开展试点并获得成功,2016年开始逐步在全市推广,河道生态渔业的发展与“河权到户”实施同步进行。目前,全市已发展河道生态渔业的河段有199条,均取得良好效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其中成绩比较突出的主要是云和县紧水滩镇、青田县章村乡和龙泉市。

2016年以来,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云和县紧水滩镇卜家村,利用当地通向紧水滩水库的一条河流创建卜家生态鳖流水放养基地。2016年,该单位将2250公斤的半成品温室鳖放入10.5亩面积的河道分流水池,进行生态流水放养,收获提质后的生态精品鳖3000公斤,获利245万元。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河道生态渔业的围坝分流模式。

青田县章村乡是全市最早开始“河权到户”与河道生态渔业试点的乡镇。刚开始,村民是各说纷纭,意见不是很集中,思想也不统一,一段时间磨合后,共探索了集体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个人承包、公司承包等5种山区河道经营权承包模式,实现15条河道、80余公里的经营权出让,占流域内河道总长的70%以上。同时建立了集保洁、渔业、采砂、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河道使用与开发秩序,成功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拓展农民增收聚渠道,实现“五水共治”与农村经济发展双赢。每公里河道年均收取承包费用200-500元,承包者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全乡的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8万元、节省保洁经费和渔业巡逻管理费4万元,村民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我们把章村乡的河道生态渔业模式称为多坝蓄水截鱼模式。

龙泉市以龙泉市得水濒危野生鱼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推行河道生态渔业工作。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承包了龙泉市境内7个乡镇15个行政村的12条河流,总长90.3公里,总水域面积67.9万㎡(1018亩)。在承包过程中,合作社还总结提炼了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河权到户”实施(承包)办法。为了保证生产经营项目的有序开展,他们还采取了系列比较可取的方法,使当地村民能分享到河道生态渔业发展的红利,初步实现了与当地村民的和谐相处。目前,龙泉河道生态渔业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并已经展现出生态修复和以鱼秀水美景的良好效果。河道观鱼,已经成为休闲游客的一大乐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