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纵阅新生活】安德稳:没想过日子会好成这样

2019-11-14 08:00:00 来源:秦皇岛文明网 作者:秦皇岛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抚宁区茶棚乡后石河村,89岁抗战老兵安德稳家宽敞的5间房,和他出生的老房子是同一块宅基地,翻盖于十多年前。
  1943年,安德稳爷爷、父亲相继去世,他和母亲、奶奶相依为命。当时太穷,母亲不得已将房子卖给了地主,娘仨儿在亲戚家轮流寄住。日本侵略者欺压带来的恐惧、无处落脚的凄惶让刚刚13岁的安德稳立志从军:“为了将来不这么苦,我要当八路。”3月,他头也不回地参军去了。
  招兵首长说他是个没枪高的娃娃,还是回家吧。安德稳指着首长:“你屁股蛋上那小枪摘下来,我肯定比它高。”首长又说他瘦小,敌人来了跑不动。安德稳不服气:“你追我试试,能追上我就家走!”首长问识字不,他说念过书。首长把铅笔递了过来,安德稳写了“临榆县”3个字,首长乐了:“还是个小先生呢,去卫生队吧。”
  1944年10月,安德稳所在的卫生所因汉奸出卖遭日伪军包围。情势危急,往东走被日本兵封锁,北边山梁上架着小炮、机枪。同志们决定3人一组分散隐蔽,“藏不住,女的吓得直叫,有一组躲进洞里,日军拿机枪到了洞口,就听见炸响声,洞里战友知道躲不过,自己拉响了手榴弹。”有战友当场牺牲,还有呼吸的也被日本兵拿刺刀挨个刺一遍。
  安德稳和另外两个战友往南跑,艰难地冲出包围,爬过山梁到达另一个村。当时的区长梁田柱找到乡保长嘱咐:“这3个小同志隐蔽在你这儿,务必保护好。”3人白天黑夜不出去,等风头过了又辗转回到部队。
  经过培训,安德稳成为一名正式卫生员,卫生所隐蔽在老百姓家里,条件简陋、缺少药品,有时要借老乡的门板当担架用。从日军处缴获的一点好药留给重伤员,安德稳和战友们把布条泡在盐水中,晾干后制成简易药条,救助了不少伤员。
  1946年春,因生活艰苦、过度劳累,安德稳染上了当时被称为血伤寒的一种病,鼻口流血不止。部队领导命令他回家治病,不能暴露关系,待痊愈后再找部队或部队派人来接他。拿着一张《抗日军人证明书》,安德稳返乡,部队继续向东北挺进。
  安德稳心心念念想着回部队。1948年他身体恢复一些,便四处打听部队下落,一直没消息。同年,后石河村成立保健站,安德稳成为保健员。
  后来,安德稳娶妻生子,1950年被调到曹东庄乡卫生院,一干13年。“那些年粮食少,我孩子又多,仨儿子五个闺女,哪儿能够吃?”安德稳说,有时到了饭点儿他和老伴儿找理由出去,有时没饭了两人喝米汤。他有工资,比种地的强,总算把儿女都拉扯大了。
  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工作组安排他当会计,安德稳倔劲儿又上来了:“我想在一线,治病救人。”工作组强行将他打发回家,让他务农反思。他是回家种地了,却也没觉得自己需要反思。
  1982年安德稳被平反,分配到后白塔岭乡卫生院工作,又能做最喜欢的工作,再也不担心吃不饱饭了。他和妻子在城里买了新房,那时他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日子。
  打仗的事儿还经常出现在安德稳梦里,一睁眼,窗外的世界正以他跟不上的速度变化着。孩子们陆陆续续上学、毕业,在市里、县里工作、安家。
  1985年安德稳病退,他买回当初卖给地主的旧房子,推倒翻盖成5间新房,又搬回村里。
  这可不是几十年前的乡村了。柏油路修到家门口,一到周末,儿女们开着小车都来了。孩子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乡镇干部,留在村里的也盖起了大房子,过得都不错。各种营养品堆满桌子,孩子们最喜欢吃安德稳自己种的黄瓜、西红柿。夏天的晚饭在屋外吃,闻着满院子的花香,一家子吃得格外香。
  妻子40多岁就瘫痪了,一直是安德稳照顾,“跟我一辈子不容易,伺候一家老小几十年,现在换我照顾她。”他身体算硬朗,这两年腿脚不太好使,有时推着轮椅转悠,村民喊唱一段,他马上来几句:“打败日本鬼子好回家,看看咱的爹和妈……”
  安德稳觉得部队那些歌比现在的好听多了:“那时候多难,不住手地打仗,都过来了,现在日子忒好啊。”
  国家对退伍军人有很多照顾,安德稳在翻阅儿子打印的资料,他说不需要太多照顾,国富自然民强。
  安德稳从柜底翻出当年部队发的《抗日军人证明书》,发黄的纸张略有磨损。
  安德稳说,妻子多年辛苦,现在轮到他照顾她了。
  从军三年,一生无悔。
  老人喜欢评书,尤其是单田芳的。
  说起如今的好日子,老人说当初参加八路军就对了。(秦皇岛晚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