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水绿 百只野生鸳鸯“集结”越冬

2021-01-15 08:00:00 来源:丽水网 作者:丽水日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6306684158600.jpg

  即便入冬,景宁英川镇黄垟口村的雁湖一带,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直到来自北方的“老朋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飞到这里栖息,带来了冬的讯息。

  和往年不同,这一次到此越冬的野生鸳鸯数量达到了近百只,如同吹响了“集结号”。

  鸟影冬色相映成趣。

  冬日的阳光下,它们或嬉戏追逐,或四处觅食,或腾空而起,成群翱翔在青山河谷间,成为雁湖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寥寥到百只,鸳鸯谷里看鸳鸯

  英川,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西南山区,距县城63公里。

  在碧绿、清澈的雁湖里,鸳鸯时而追逐嬉戏,尽情玩耍;时而相依小憩,耳鬓厮磨;时而独处一隅,静静沉思;时而引颈击水,舞姿轻盈;时而叫声柔美,觅食游弋……

  刘德荣是地地道道的英川人,也是一位农民摄影家,最早拍到雁湖鸳鸯的人,就是他。“我第一次在雁湖看见鸳鸯,大约是在7年前。”他回忆道,“也可能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由于村民不认识,都把它们误认为‘山鸭’。”

  从前,雁湖上的鸳鸯数量很少,仅有一两对。“前些年在湖边钓鱼,偶尔能遇上一两只。”当地村民说,近年来,鸳鸯数量逐渐递增,从2018年的二三十只,到2019年的三四十只,目前已达近百只。

  从2018年开始,每年3月中下旬,刘德荣都会蹲点在雁湖,拍下数百张野生鸳鸯照。起初他以为,这里只是鸳鸯飞回北方时的途经地。直到去年12月中旬,他发现成群结队的鸳鸯齐聚在雁湖。它们白天在溪流水面活动觅食,夜间飞到林间树枝上休息。他这才恍然大悟:鸳鸯是到这里越冬的。

  鸳鸯选择过冬栖息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水质条件好,有充足的食物;二是人类干扰活动少。

  刚好,雁湖具备这两个条件。

  雁湖位于溪谷地带,四面环山,到了冬季,依旧有茂密的常绿植被覆盖,像个绿色大氧吧。在这里,青草、树叶、苔藓等植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果实与种子随处可见,足以填饱它们的肚子。雁湖地理位置静僻,离村民日常生活区域有一定距离,加之周边没有农田,平时鲜有人迹,像一个天然避风港湾,成了鸳鸯们极好的栖息地。

  鸳鸯们会出现在雁湖各个水域。不过,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还是那一个个水湾,因为那里远离公路与人烟,又处在成片的公益林当中,更适合鸳鸯生活。

  “只是它们胆子比较小,人稍稍一靠近,就会受惊飞走。”村民告诉记者,想看想拍时,他们都自觉地站在远处欣赏。

  因为这群“老朋友”每年的如期而至,当地村民给雁湖取了一个新名字,鸳鸯谷。

  吸引鸳鸯的,是宜居的生态环境

  从寥寥数只到成群结队,为什么雁湖上的鸳鸯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答案就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中。

  地处深山的英川镇,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在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东大门的过程中,全镇牢固坚守绿水青山不放松,对雁湖水域进行水生态修复。2020年上半年,英川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水质,部分断面达到一类水质。同时,镇、村两级推行“河长制”,定期组织人员清理河道两岸的生活垃圾。此后,境内河流水质越来越好,为鸟类提供更宜居的生态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停留、栖息、生活更有吸引力。

  去年11月,为了增加湖水自净能力,镇里在湖内投放鱼苗,明令禁止垂钓行为,有效地减少了雁湖的人类活动痕迹。与此同时,从前那些非法猎捕、杀害、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如今已一去不复返。

  眼前的雁湖,湖水清澈、树影婆娑,岸边水生植物丛生,为鸳鸯营造了食粮无忧、遮挡有物、躲避有所、安全无虑的生存空间。有了安全感,鸳鸯自然就“留得住”。于是,飞抵雁湖越冬的鸳鸯呈现爆发式增长——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效,从来此地越冬的鸳鸯群中就能窥见一斑。

  “鸳鸯选择在我们这里栖息过冬,不但给我们的生态答卷打出了高分,更勾勒出一幅人、鸟、村和谐相处的画卷。”英川镇党委书记卢建民说,“爱护鸟类、滋养生态将在这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常态!”

  “据我了解,生活在英川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至少有9种,其中有7种是鸟类。”刘德荣告诉记者,对于鸟类来说,英川的生态环境,很宜居。

  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冬候鸟,每年10月中旬左右从北方迁徙至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等地越冬。“度假”数月后,次年春暖花开时,它们再飞回北方繁衍生息。同时,野生鸳鸯对南迁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它选择在哪里生活栖息,就足以证明这个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而英川的生态环境,已然通过了“生态考官”鸳鸯的考验。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陈炜芬 吴卫萍 通讯员 吴晓峰/文 本报记者 陈炜 通讯员 刘仪 刘德荣 陈黎明/图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