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系列报道(三):无怨无悔排球情——李珊访谈录

2019-12-17 15:26:2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李欣 于晓彤 张子薇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体育,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编者按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座右铭。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无数的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不断战胜自己,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然而,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光环笼罩下的伟岸与荣耀;那么,在光环之外你又知晓多少呢?请看系列报道《体育,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1217143256_副本.jpg

记者印象

说起中国女排,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如今,女排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早已超过体育本身,女排精神也超越了体育范畴,走向各行各业,激励着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的《中国女排》,正是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而这次的采访对象刚好也是电影《中国女排》中,郎平的亲密战友、中国女排助理教练赖亚文的扮演者李珊。

李珊,国家队排球运动员,现任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她在其职业生涯中,拿到了除世锦赛冠军外的几乎所有的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如今这位奥运会冠军成功转型,在行政领导岗位上有力推动着天津排球事业的发展。

李珊是天津人,队友喜欢叫她“珊姐”, 不知是否与天津方言有关,后来就慢慢变为了“三姐”。如果说天津女排是天津这座城市的名片,那么李珊就是“天津女排”这四个大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生于1980年的李珊,12岁即进入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三年后进入天津女排,1998年入选国家青年队,1999年再次入选国家青年队,同年入选国家队。作为运动员,她充满激情和活力,不断迎接挑战。从副攻改打接应二传,凭借2002年瑞士女排精英赛的出色表现在国家队占据了一席之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那块金牌上也沾有李珊的汗水和泪水。

“我热爱排球、更爱我的家乡天津,我要为天津排球事业的发展深耕细作,贡献全力。”这是李珊的工作目标,更是李珊的心声。退役后,她先后担任过中国女子水球领队助理、天津市体育工作大队副大队长、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在不同的岗位上,她都表现出对排球事业的执着追求。她从不贪恋以往的成绩和业绩,脱下战袍的她迅速完成转型,走向人生的另一赛场,迎接新的挑战。在李珊的主导下,天津成年女排在2017年全运会结束后迅速完成了新老交替,并在当季女排联赛中勇夺联赛冠军,实现了天津女排队史联赛第11冠,这也为天津排球项目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世界女排俱乐部锦标赛上,尽管天津渤海银行女排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女排姑娘们坚韧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现场观众。无论胜败,她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来之不易。12月5日,在天津渤海银行女排对决乌贝兰迪亚海滩队的比赛上,天津女排3:2拿下对手,取得了队史上在世俱杯历史上的首场胜利。赛后,记者在浙江绍兴专访了李珊,听她讲述中国女排、天津女排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她对体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微信图片_20191217143309_副本.jpg

(点击图片观看采访视频)

访谈录

记者:您的排球运动员生涯可圈可点,除了世锦赛冠军,您拿到了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全国联赛、全运会的金牌,差一点就完成“大满贯”;退役后转型,现任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您是怎样做到“心系排球、始终如一”的?

李珊:作为一名曾经的专业运动员,我从10岁左右就接受了业余的排球训练,然后一步一步走向专业运动员的道路,其实排球可以说是我这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爱好,甚至到后来成为了我的职业,到现在成为了我的事业,所以我想可能从小接受这种排球的,包括体育的教育,让我现在可以从一个运动员转型做这样的行政管理工作。排球和体育人的那种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还有对排球和体育事业的的一种热爱,所以无论是现在的工作,还是以前的运动员经历,我觉得我都是在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2002年,天津女排以3:2击败八一队,首获全国冠军,改写了天津排球历史。那场球,您印象肯定深刻,请稍加回忆。

李珊:对,02-03赛季那场中国排球联赛应该是我终身难忘的。天津女排应该是1956年建队,那是天津女排应该是建队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站在全国赛场的决赛赛场上,而对于我,甚至包括当时我们的那一批运动员来讲,也是第一次有机会打到全国决赛,而且最终我们获得了胜利,我也获得了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冠军。这样一个全国冠军确实是记忆犹新,可以说那场球为天津女排后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我想天津女排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真正的厚积薄发的过程,就是从建队经过几代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耕耘、不断地奉献,才会有像02-03赛季那样一个爆发。相信在我们前面还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但他们可能都没能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而我们更是带着前辈的这种信任和嘱托,这样一代一代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登顶。所以我想真正要感谢的是非常多的人为排球做出的这样一个贡献,包括很多培训青少年的教练员、基层体校的教练员,也包括很多没有真正成为专业选手的那些运动员。其实体育就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去付出,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在领奖台上这样的一个事业,所以其实我是很幸运的。

记者: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脍炙人口。体育界经常有“三剑客”之说,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荷兰足球队的古利特、范·巴斯滕、里杰卡尔德就是典范。李珊、张平、张娜就是天津排球的三剑客。2004年雅典奥运会,技术全面的李珊、“拼命三郎”张平、“不死鸟”张娜帮助中国女排艰难夺冠,您能说一说当时的情景吗?

李珊:我和张娜应该属于同一时代的运动员,我们是同龄人,张平比我们小两岁。从进入国家队的时间来讲,我是1999年进入国家,张娜应该是2001年,张平可能是2002年。当然我们在天津队时也是非常好的队友。我觉得在国家队的经历,对我们的排球生涯来讲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进入国家队,应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超过天津队这种地方省队更高的一个平台,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是我们学习提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其实在那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是经历了最严格的训练,面对了很多的困难和考验。因为在国家队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不像地方的省队,可能以我们的当时的水平,如果在天津队我们算是非常好,也许可以说无人能撼动我们在天津队的绝对主力,包括核心位置,但是到了国家队不一样,全国各地方省市队最好的运动员都汇聚在那里,而且它有非常残酷的淘汰机制,比如最初大集训的时候可能有20人,但是最终能代表中国出战的只有12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这样比较严格的淘汰,最终能够共同代表中国参加比赛。尤其是2003年世界杯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们三个人可以跟中国女排其他的队友一起代表中国出战,我觉得这个经历其实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

记者:您由副攻改打接应二传。排球界有个说法:接应二传的技术代表了这支队伍的风格。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陈忠和慧眼识珠,挖掘了您和周苏红的潜质,请谈谈感想。

李珊:对,我这种实际上是比较特殊的运动员。我是1999年第一次进国家队,在之前我一直都打副攻,可以说从进入成年队以后就打副攻。1999年进入国家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当时有运动员受伤,我就临危受命,被派上场扮演接应的角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当时的主教练是胡进指导,那时我刚进国家队,非常年轻,我记得可能是19岁。接应这个位置,其实我从来都没有练过,那是第一次上场,然后当时教练可能觉得我对接应的节奏感把握得还比较好,胡进指导就提出来我是不是可以兼任副攻和接应这两个位置,所以后来就开始进行接应这个位置的训练。2001年陈导再次组队的时候,其实我在天津队已经是打接应这个位置了,然后作为接应的位置,又再次入选了国家队。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也是更大的一个认可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其实还是受益很多,包括我个人和整个天津女排,可能也是因为我这个位置的变化,让我们天津女排的阵容在全国保持比较领先的一个位置。陈导组队的时候,周苏红并不是接应,她入选国家队可能是主攻位置,但她之前打过接应,后来就也改打接应。其实这也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位置会有一些变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挑战的同时,可能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根据每一个人的技术特点来适应自己新的位置。就跟我现在一样,从运动员要转型适应一个新的行政工作,我觉得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发掘自己最大的潜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和过程。

记者:在排管中心主任这个位置上,您除了关注天津女排,还要抓男排、沙滩排球、青少年训练、气排球等,提升天津排球整体水平,显然是“任重道远”,能说说今后的工作打算吗?

李珊:对,其实我们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也是新成立的一个中心,根据这个名字大家也能知道,在天津市只要跟排球有关的工作都是由我们单位来负责。现在在这样一个新的岗位,我觉得实际上就像之前的角色转换一样,以前作为一个运动员可能我只注意到一个点,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表现出来、如何取得胜利,但是现在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面,不管是横向、纵向,甚至是三维立体的整个体系的建设,其实就像搭建一个金字塔一样,天津女排是金字塔,再往上是国家女排,就是要为中国女排输送运动员,那么就需要在下面大量搭建立体的一个支撑,所以包括你刚才说到的男排也好、沙滩排球也好、青少年也好,然后也包括整个排球的竞赛、排球的文化,以及一些业余排球的竞赛宣传等等很多方面。所以我想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要专心地做好一件事,现在要专心做好很多件事,这可能是最大的一种变化吧。

记者:今年7月,电影《中国女排》拍摄,您饰演主教练郎平的助手赖亚文,由于您熟悉排球运动,又熟知郎平和赖亚文,入戏极快,惟妙惟肖,有些报道甚至说您和扮演郎平的巩俐“飙戏”毫不逊色,能透露一些细节吗?

李珊:没有,我觉得后面那句太夸张了。其实这次拍摄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经历,因为能够跟这么一个专业的剧组,和这样专业的演员们合作,参与这样一个影片非常幸运,而且对我们来说完全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觉得还是学习和收获的过程。我们更多的是本色出演,毕竟本身是运动员,我对亚文姐也非常熟悉,在这个电影里能够扮演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种认可,也是向女排精神的一种致敬和学习!本身赖亚文指导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练,从我进国家队的时候,她就是教练员,所以我们之间是一种师生的关系,我作为队员也是受到了她很多的帮助。

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中国女排》可能算是文艺界比较重要一部的影片,我个人感觉就好像我们的专业队和国家队一样。剧组人员的那种敬业精神,真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以前经常听说演员因为通宵拍戏,化妆的时候会睡着,这次我就真的经历了,到后面真的会睡着。当时国家队的那些队员们只有很短的几天时间可以进行拍摄,为了赶戏每天可能要拍到凌晨三四点才能收工,然后转天大概十点多还要起来接着继续拍,所以我觉得当演员真的也是很辛苦。再有就是近距离地接触到陈可辛导演和巩俐老师这样非常敬业和专业的导演和演员,他们的那种专业态度和能力以及敬业的精神,我觉得真的一点不逊色于专业的运动员,所以我觉得两个行业能够有一次这样的交融,互相学习了解,其实收获是非常大的,对我今后工作的帮助其实也非常大。

记者:那您有没有考虑以后进入演艺圈发展?

李珊:我觉得能够参加这次拍摄已经非常幸运了,其实即便是作为一个演员,能够真正涉足大银幕拍摄电影也是非常难得的。演员真的非常辛苦,我到剧组的第一天就拍到了凌晨12点,我就感觉好累啊。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不太适应这种节奏,工作人员会一直拍,不断调动我们的情绪,我们就一遍遍地演,听说有的镜头可能拍了20多条才过。然后我就开玩笑说,“不行,拍完这一部我就要息影了” 。但是,我觉得人生能参与一次这样的拍摄已经很好、很难忘了。演艺圈对演员的要求其实也是非常高的,就跟专业运动员一样,对你的外形、你的能力、你的天赋等等都有很多很高的要求,不是说随便一个人因为爱好就真的能上得了大银幕的。

有一次我正在上班,剧组突然打电话来说今天有场戏你能不能过来?还好当时是在北京,我就赶过去了。拍完之后,我就开玩笑说,“考虑到拍完这部电影我可能就接不到戏了,所以我得赶紧回去上班了”。当时我们剧组相处得很融洽,真的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其实我和中国女排现役的这些队员年龄差距还挺大的,我没有真正和她们一起训练过,但这次天天和她们在一起,每天可能有十几个小时在一起,我真正地走近她们,发现她们每个人都很可爱。通过拍摄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了很多中国女排的历史,80年代的老女排,到我那一代的女排,再到现在新一代女排,三代人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非常令人感慨和感动。

记者:正如您所说,各行各业都不容易,就像您打球训练的时候也很辛苦。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投身排球事业吗?

李珊: 如果说真话,我觉得不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经历丰富,而排球我已经经历过了,所以我更想去体验不同的人生,但是对自己曾经选择排球这条路肯定是没有遗憾和后悔的。

中国小康网天津12月17日电

撰稿/摄像/视频编辑 李欣 于晓彤 张子薇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