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行时 天津这家公司在丁青图个啥

2019-08-03 13:54:52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耿堃 责任编辑:赤子 字号:T|T

“以前这里种植红土豆亩产只有400公斤到500公斤。现在2500公斤至3000公斤。”天津第八批援藏干部、援藏期间任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王春雷说,“机械化种植后,产量提升了几倍,当地农民的收益也大幅增长。”

  “我们是昌都地区唯一实现土豆种植机械化的地方。”运营丁青农业生态产业园的津鹏农业公司总经理贾士鹏,说起这个天津产业援藏项目,自豪溢于言表,“这里已经是国家级的示范合作社。”

  2016年8月津鹏公司到丁青县考察,发现这里的蔬菜种植品种少,由于销路不畅,农民种菜积极性也不高,同时在农业科技、田间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转年5月,津鹏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开始建设占地115亩的丁青农业生态产业园:对原有的60栋棚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500平方米蔬菜保鲜储藏库、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座。

  这是一个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模式进行合作和管理的园区。由政府牵头,确立项目,引进企业;企业整合资源,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农民进行种植和园区管理。企业和合作社共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

  园区雇用了17个建档立卡户共66人,月工资3600元,虫草季的两个月再加1400元补助,他们的年收入一下子翻了几番,很快实现脱贫。

  这66人的脱贫只是津鹏公司建设园区的一个小目标。从建设之初,园区就以“输血”变“造血”为宗旨,围绕“三变”(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三金”(租金、股金、薪金)模式,从开始就让当地人充分参与到园区种植管理中,大力推进脱贫进程。

  “现在丁青人能吃到的当地产圣女果、西瓜、西红柿、黄瓜,都是我们开始种的,以前没有。”贾士鹏告诉记者,为了适应高原自然条件和居民口味,园区每年都在调整种植品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我们与天津、甘肃、西藏以及东北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挑选品种,多次试验后找到能适应丁青自然环境的,比如白菜,我们选的就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同时还要根据销售情况,看当地人喜欢什么。”找到适宜的品种后,园区按照有机标准种植,“我们的菜口感是最好的。”他自信地说。

  与挑选品种同时展开的是销售渠道铺设工作。“过去当地农民不愿意种菜的原因之一就是卖不出去。我们建立了三个直销点,同时还在蔬菜批发市场销售。”

  今年津鹏公司将建成物流冷链库,实现从种植到外运、销售一条龙建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利用丁青农业生态产业园摸索出的经验,津鹏公司开始孵化新的园区,并以建成三年后将这些园区交给当地人独立运营为目标,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化。

  贾士鹏说明年园区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后年有望实现盈利。“农业前期投入大,而且高原地区我们种植的果蔬都是一年一收,回报肯定比一年两收的内地慢。”

  别看还没实现盈利,津鹏却在“培养竞争对手”。过去的两年,园区对其他合作社的人员进行培训达100多人次,并向他们提供种子,还负责销售。“为了让当地农民有种植积极性,就得让他们的果菜卖得出去。种是农民的事,销售就是我们企业的事了。”贾士鹏说有的时候确实得降价(低于收购价)销售。

  为当地摸索出合适的种植品种、带来了新技术、建成产销链、培养当地的种植、管理人员……一段时间内还看不到经济回报,津鹏公司图个啥?

  “民营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园区建设之初是产业扶贫,去年丁青县已经脱贫,我们要为乡村振兴、当地人的致富创收、创造更美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活努力。”贾士鹏说津鹏公司做的是援藏项目,得到了天津援藏干部的大力帮助,更要回报社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