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2023-10-16 08:48:4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10月13日—14日,由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在淄博市举行。受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委托,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宋军继主持论坛开幕式,副省长陈平作主旨演讲。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山东省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主任委员马建堂,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李敬辉,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林万龙,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省委省政府农办原副主任顾益康出席主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山东省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主持主论坛。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部分省(市、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以及山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高校、金融机构、企业负责同志,各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等近300人参加论坛。

  马建堂指出,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强化以城带乡、落实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一体改革、促进全面融合。以城带乡就是要在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大格局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优先发展就是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提高农村居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一体改革就是坚持城乡改革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鼓励城乡之间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全面融合就是通过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政府治理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他强调,要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完善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要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的电气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构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系和机制,扩大资金、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李敬辉在主旨演讲中说,近年来,山东省与农业农村部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合作框架协议的引领下,各项任务取得积极成效,山东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他强调,山东要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集成推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绿色全面转型等方面加速推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推动加工流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创新发展、园区集聚融合发展,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要促进出行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质、环境优美,高质量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乡风文明水平,高效能构建乡村治理体系;要围绕缩小城乡收入、区域发展差距,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陈平在主旨演讲中从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等维度总结梳理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的成效,提出今后推动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的具体路径。他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必须突出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必须注重普惠发展。他强调,要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久久为功,提升样板成色;要全面塑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加快提升人居环境,带动村庄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加强乡村振兴政策集成,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马晓磊在致辞暨主旨演讲中说,近年来,淄博市深入贯彻“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强化党建引领、数智赋能、链群发展、连片创建、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奋进征程中走在前列、争当标杆。今后淄博将聚力实施产业提档升级、和美乡村建设、农民致富增收、人才培育引进、乡村文明建设、强基固本引领“六大攀升行动”,交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高分答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从为什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怎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演讲。他认为,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要从全球农食系统转型、新发展理念、农业自身面临的问题、中国农业增长区域分化等四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他指出,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最核心的是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绿色发展不等式,也就是新发展方式的净收益要大于旧发展方式的净收益。他强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把握好平衡,实现绿色发展不是退回到传统农业,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要以稳产保供为前提,经济手段和行政规制并重,二者统筹兼顾。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林万龙在演讲中指出,要从农业和乡村多功能性视角跳出对乡村振兴的传统思维,即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农业不等于种养业生产,乡村不等于农村,乡村产业从业者不等于农民。他认为,山东今后要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就业数量和比例,打造多样化乡村产业业态样板;要注重生态涵养功能,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建设城乡居民宜居之地、休闲之地,打造“和而不同”和美乡村样板;要充分挖掘乡村多样性功能,拓展多元化收入渠道。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省委省政府农办原副主任顾益康讲述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工程实施的背景及总体要求。他认为,“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在于坚持“执政为民重三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抓手;在于坚持“以人为本谋三农”,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作为三农工作的奋斗目标;在于坚持“统筹城乡兴三农”,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型城乡关系;在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深化“千万工程”内涵目标;在于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构建五级书记抓工程建设的强大工作保障体系。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要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消费迭代升级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数字化变革新时代的实际需求出发,把促进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和富丽乡村迭代升级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新方向,把工作重心从建设乡村转向经营乡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从理解农业绿色发展与“双碳”的论述,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资源节约、产地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等情况,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应着眼于“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需求,建议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需在推进科技体系、制度体系、配套支撑政策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鼓励多主体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李周以“从生态保护走向生态振兴”为题进行研讨,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振兴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生态保护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生态建设重点是推进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制度等建设;生态振兴要把生态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剖析那邦湿地、杭州西湖、新安江、福建石狮市等典型案例,讲解了推进生态振兴的措施路径。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原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朱守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守科学精神引领,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观点、遵循客观规律要求、重视乡村特点差异、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尊重农民意愿选择、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制约、承认区域乡村巨大差异、遵循农业基本特点特性、重视村庄基本功能特性;要充分发挥主观因素的能动性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公共政策、探索创新体制制度、创新优化方法机制、制定修订法律法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言重点就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路径是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服务社会化、生产机械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推进乡村建设要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好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关系、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关系,不断创新、探索更多乡村绿色、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向东分析了国际上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他指出,中国迈入农业强国关键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经营体系效率。要补齐科技支撑和产业韧性短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要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关键在种子和耕地,同时还要抓好收获、储藏、加工、消费全环节粮食减损,提高粮食自给率。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现代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承芳就建立村民全过程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提高乡村建设成效进行阐述。她调研发现,在乡村建设方面,还需在村容村貌改善、城乡快速互联互通、通讯和物流设施作用发挥等方面补齐短板弱项;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因发展规划不到位、对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村民参与不够等原因,导致项目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并提出建立“自下而上、农民参与、上下联动”项目筛选机制,提高村民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等建议;在农村公共养老服务方面,建议通过发展互助养老、设立农村养老护理员公益性岗位、建立志愿互助账户等,进一步创新供给模式,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平行论坛二以“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主题,围绕如何更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讨交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以“土特产: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为题,认为“土特产”经过了时间积淀与市场检验,具有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的独特优势。应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土特产”,尊重农产品弹性小、可替代的市场需求特性,依靠科技力量做精做大做强,追求产业利益最大化和良好的富民效应。土特产是古老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它独特的文化和人文价值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外来人员对土特产的文化体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春华认为“和美”乡村概念首次把中华传统“和”文化理念融入乡村建设,意味着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突出短板,是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要聚焦民生短板、坚持分类指导、健全推进机制,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要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要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乡村与城镇和而不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体现在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具体来说,要坚持“一个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三强”,即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一高”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一足”,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足。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找准自身位置、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上下一般粗、套路式模板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苑鹏重点关注农户视角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认为目前面临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小”“散”“乱”“弱”与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挑战。关于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她认为一是依靠个体从专业化到专业市场的自我演化,二是依托合作社联合力量,三是依托公司化的工商资本。未来,将主要依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速创新的“三部曲”,走好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认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在保持乡村自然属性与当地文化传统基础上,拓展乡村经营性和消费性生态文化潜能,发展适度规模的新的产业构成和经营方式,满足乡村现代化重塑新需求。在资源整合上,充分重视产业互补、资源互助的跨村联动发展,探索资源联用、治理联建的更深层次联动模式。在乡村建设上,探索整体性的村庄经营模式,对村庄可经营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市场化运行和专业化经营。在人才引进上,组团式导入发展型新农民,解决外部人才难以稳定的现实难题。在乡村治理上,适应和允许一定规模外部经营主体进入,创新外来人口“输血”和本土人口“造血”有机结合的治理新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分析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完善支持保障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助农增收能力;挖掘多元功能价值,提升多功能拓展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竞争能力。就如何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他认为要激活农民群众参与样板打造积极性,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难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各方利益协调;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

  平行论坛三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誉重点围绕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演讲,他指出,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和影响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广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未来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种子产业,有效提升种子质量;要逐步转变现有的“大国小农”的生产方式,向高值高效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结合制度变迁,形成有效的市场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挥智慧农业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要发展基于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的生产、流通、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把发展收益留在本县本乡,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益为基础;要坚守自然村熟人社会治理为内核的村民自治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倡导村域内和跨村资源整合利用;要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营实体,提升集体成员股权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食物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国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主要的是抓好科技、土地两个要害。要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持党政同责、终身追责,严守耕地红线,解决农村土地瓶颈制约和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矛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监管方法。要结合实际构建不同版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粮食收储制度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横向机制。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必定是城乡融合的过程。要打通城乡产业链,将产业链高收益环节转移到农村;要寻找有实力投资人,政府可以作为中介降低交易的风险;要招商运营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村民收入;要让农村种地的人有好处,最大程度提升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要逐步实现乡村资产资本化,创造稳定的收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阎荣舟认为应该用数据这种新的技术形态突破传统要素配置的堵点,实现全流程全领域全主体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和新的发展形态。乡村数字化要统一顶层设计,拓展应用场景;要强化主体自觉,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要强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党的领导、政府引领、企业支撑、农户共同参与的资本和技术发展共同体;要建立强大的农业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改变分散的农户和农民单一决策模式;要强化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区域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要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提高乡村文化养成功能。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王莉认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遵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制度框架;要全面完善农村产权关系,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居间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她强调,改革方法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鼓励允许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对于正在试点的改革举措,加快总结提炼成为更成熟的制度性成果;各项改革稳妥慎重推进,条件成熟以后,看准了再推广。

  平行论坛四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为主题,主要交流山东省、市、县、乡、村及企业等层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向东指出,近年来,省农科院按照“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拓宽路径、多元服务。积极探索科技合伙人模式,点燃科技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形成了“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模式、“链长制”模式、“三田合一”模式等10种单体模式。今后,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赋予科技兴农时代特色;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方位统筹协调,助力现代农业振翅高飞。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谈到,枣庄坚持以经营创新为抓手,让“零散土地”聚起来、让闲置资源用起来、让生态价值活起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智慧农业新范式、塑造精深加工新标杆、锻造三产融合新业态。坚持以路径创新为牵引,系统优化乡村布局规划,梯次推进乡村片区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建管质效。坚持以政策创新为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惠农”、引育实用人才“兴农”、融汇多方资金“强农”。坚持以治理创新为保障,强化党建引领聚合力,创新治理模式解民忧,倡树文明乡村促和谐。今后将精心绘就高质高效的“产业画卷”、系统集成的“改革画卷”、城乡协同的“融合画卷”、和美安宁的“宜居画卷”、全域联动的“共富画卷”。淄博市沂源县委书记边江风介绍,沂源县通过构建总体工作体系、特色目标体系、三级责任体系,聚力推动产业振兴,重点做好“存量焕新、增量换乘”的文章,做好“科技赋能、品牌赋值”的文章,做好“多元链接、多维开放”的文章,推行全域共富的“沂源模式”;聚力提升生态质量,深耕环境保护治理、厚植生态宜居底色、加力文旅农商融合,打造全域共美的“沂源印象”;聚力强化党建统领,组织联建强统筹、治理联动强动能、智慧联管强约束,提供全域共治的“沂源范例”。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党委书记张京楠分享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杨柳雪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传承红色基因,走文旅融合之路;坚持延链强链,抓牢粮食全产业链、特色果蔬生产链,贯彻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让优质产品进社区、进网络,走产业共兴之路;推动全域发展,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为目标,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行动。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结合个人四年来的任职经历和乡村振兴给西墙峪带来的变化,谈了切身感受。推动乡村振兴,要坚定信念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担当。要将重心放在村庄发展上,看村庄换新貌、父老乡亲笑开颜。西墙峪依托村内丰富的红色文化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把村庄真正打造成了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村。推动乡村振兴,要永远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做群众的贴心人。认真把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一件件解决好。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胜建介绍了中郝峪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1+2+3+4”工作模式:“1”是以深入推进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管理,“2”是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两大引擎,“3”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三大保障机制,“4”是架构“四轮分配”机制保障村庄发展的生命力和持续性。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