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调查】天津新港是这样成为万吨级大港的

2023-09-12 15:10:22 来源:津云 作者:马雨彤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70多年前,一群不服输的建设者踏上了建立新港的征途。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斥巨资修建塘沽新港?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近日,记者走进滨海新区,重温那段奋斗往事……

“港口”历史沿革

自唐代以来,天津地区在渤海之畔就形成了港口。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港口功能越发重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海河航道水浅,原有港口吞吐能力不能满足运输大批煤、盐、铁、棉、粮食等物资的需要,日本当时在秦皇岛、烟台、威海、塘沽、大清河口挑选,最终选择了塘沽。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万鲁建告诉记者,1939年,日本决定在海河口北岸建设码头,开挖航道,专门成立了新港临时委员会,由于后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全力建设,所以港口的规模日渐缩减,到1945年仅仅只完成了新港建设计划的30%左右。

日本战败投降后,天津招商局接管了天津港码头等资产,国民政府扩大华北、西北煤、盐、铁等物资的出口,决定继续对新港工程进行修筑。“国民党政府接收塘沽新港后,到军管会接收之前这段期间,港口建设其实并没有什么进展,甚至可以说一片死气沉沉。”万老师说,由于淤泥没有时间疏浚,当时港口连1000吨以上的轮船都进不来,因此,当时的塘沽新港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1949年1月17日,塘沽新港解放,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塘沽新港工程局,华北人民政府拨款4200万斤小米,作为恢复塘沽新港建设经费。

“港口”如何重建?

当时,新港建设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在第二年冬季使万吨货轮能够自由进入塘沽新港。要修建万吨货轮停靠的大型港口,需要满足多种条件,首先要有一条水深6.5米以上的深水航道。可在当时,主航道水深还不足3米。建港工程开始后,共集中了9艘挖泥船投入施工,1952年4月,交通部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挖泥船“建设号”从上海抽调到天津,专门负责主航道的疏浚工作。

在新港改造工程期间,“建设号”施工作业开始一直是逆水挖泥,一方面是容易驾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抗战之前有一名外国的大副,顺水作业时候出了事故,因此,逆水挖泥在当时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中交天航局党委办公室原副主任韩惠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工期紧,要想方设法的抢工期,船员们就研究能不能顺水挖泥?他们发现,塘沽这个地方的水流很小,而且它的航道方向与水流的方向基本一致。”建设号的船员们进行了试挖,并反复研究、分析顺水挖泥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快,试挖取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除了船员们的创新,塘沽5号船长鲁文兴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创造了移锚不停车的施工法,因为这项施工技术的改进,这条船在一年当中可以多出二百多个小时的挖泥时间,节省了3600千瓦小时的电力。这种方法后来被推荐给其他条船使用。

实际上,在整个新港工程的建设当中,所有的参建人员满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祖国的港口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塘沽新港重生

各种创新方法使得清淤效率大幅提升,但对于整个新港建设来说,清理主航道只是艰巨任务的开始。很快建设者们遇到了新的难题。

祝业浩,原新港工程局工程师,曾参建过天津港钢铁码头工程、三港池集装箱码头工程、天津港三港埠九号码头工程等,对于天津港建港的历史,祝老也能说上一二。“塘沽新港第一期建设的时候,要把3000吨级的第一码头改建成为万吨级的泊位,关键是要把水深挖到-8米5。”由于当时的港口码头,钢板桩短入土浅,即使疏通航道,也只能停靠3000吨级船舶。让万吨级船舶停靠,成了当时遇到的棘手难题。怎么把拉杆儿送到码头岸壁?同时,拉杆在水下,前面要和板桩固定,后面要和铆钉桩固定。拉杆下穿和水下端固定在钢板上的方式的解决,成了塘沽新港第一期建设能否如期完成的关键。

“当时有个工程师,叫索维恒,还有两个工人,起重工杨德胜和潜水工李连立。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验,最后创造性提出了一个穿针引线的穿拉杆法。”祝老告诉记者,穿针引线施工法,实际上是先将一根18米长的空心钢管从码头的仓库下方木桩的缝隙中穿过,当钢管触及岸壁钢板后,由陆上从钢管内通入紫铜管,头部装空心焊条,将钢板桩穿通,最后由潜水员在水下拉杆,与岸壁钢板固定,这样,一根拉杆儿就完成了。用这样的施工办法,从开始每周只穿1根,提高到每天穿14根,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这个方法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在机械化科技化还没有发达的年代,许多高难度的施工任务只能靠人力。

改建旧码头,比建设新码头在技术方面要复杂得多,当时遇到了许多估计不到的困难,比如由于土质坚硬,木桩根本打不动,一根桩锤击过万次,打的桩头起火,一周才打下一根。在塘沽新港的建设中,港口建设者们凭借着钻研的精神和不怕苦的劲头,创新施工方法多达1674种。

1952年的10月17日,新港一期工程完成建设。当天,万吨轮长春号乘潮进入了新港。它的一声汽笛,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座自主改造的万吨级深水大港在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在塘沽新港一期工程竣工后,1956年,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港口湛江港也落成开港。到1957年,中国主要港口码头泊位从1953年的158个增加到235个,其中仅万吨级泊位就有38个,港口吞吐能力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