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热点 | 让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2022-05-19 11:16:41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陈璠 刘畅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区域热点 | 让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天津日报记者 陈璠 刘畅

营商环境是最好的软实力。作为天津市重要的产业集群地,滨海新区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区立足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标志区,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五大承接载体功能,对标疏解清单,优化营商环境,靠前对接,精准招商,争当承接先锋──

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依靠什么把优秀企业吸引来、企业来了能不能发展好,除了内生动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滨海新区通过深入实施“环境优区”战略,突出一流标准,将企业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蒸蒸日上。近日,本报记者走访部分企业和职能部门,看新区的创新探索如何从点到面“开花结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谁跑得勤快,项目就会跟谁走。”

4月16日,天津“摘星”两天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一行4人立即动身,去北京拜访了5家企业。

“看到天津‘摘星’的消息,第二天我们马上联系企业,第三天上门拜访。”陈强告诉记者,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他和同事们去北京的次数屈指可数,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线上与北京企业、部门对接,“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是争取上门拜访,毕竟这是科技园多年的传统。谁跑得勤快,项目就会跟谁走。”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自2016年成立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以及北京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每月都保持着高频对接,“对接内容从前期的园区建设指标、企业如何承接,到后来举办成果转化活动为两地企业牵线搭桥等方面,高峰时期每个月要跑四、五趟北京。”陈强说。

主动对接只是战略,要想引来实实在在的好项目,还要靠一整套具体层面的战术。为了配合招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企业用房、人才公寓,到员工落户、子女就学,拿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推动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实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聘任了82位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导师,为科技园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支撑。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家,其中,去年首次年度注册企业突破1000家,北京企业占比提升至30%。

前不久,科技园又传来好消息,天津滨海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设立。这是园区设立的第一支专项基金,将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基础辐射整个滨海新区。首批到位资金4100万元,将助力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深化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战略布局。

优质环境成企业发展“沃土”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沃土,随着协同的深入推进,众多企业在天津获得新的发展。

最近,中电建天津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建天投)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跟踪对接包括天津临港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蓟州区抽水蓄能、宁河区风电、津宁线市域郊区铁路、天津港集疏运通道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2020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天津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在津总投资达1200亿元以上。去年7月,注册资本20亿元的中电建天投如约落户保税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天津市场腹地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且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国电建高度重视天津区域市场,将天津作为电建集团战略投资重地,希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为天津贡献电建智慧、电建方案、电建力量。

“公司成立半年多,代表中国电建集团跟踪的重大项目都在沟通洽谈,持续推进中。”中电建天投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刚来的时候,对于工商注册、办公场地租金优惠等各种政策,保税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一一讲解,让我们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后来运营中遇到问题,他们也都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相比之下,在保税区扎根五年的至像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一线打印品牌中唯一的民族品牌。2017年,联想集团将打印业务剥离出来,在天津注册成立至像科技。

“至像科技总部落户在保税区,几年来稳步快速成长,已经打造出一支专业可靠的研发团队,员工分布在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威海等地,并通过与高校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不断输出信息技术、新产品,累计获得专利46项,打破多年来外国品牌垄断中国打印市场的局面,至像科技的服务体系已覆盖全国183个城市的220个服务中心。”至像科技运营总经理刘仕军说。

近年来,保税区充分发挥空港、临港、海港产城融合的优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为重点,积极抢抓首都优质资源,为来津企业做好服务。与此同时,落户的企业积极投身区域发展,又带动了保税区内各体系的运营品质提升,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正向循环。

从“一企一证”到“同事同标”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协同发展深入,在探索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协同机制方面,滨海新区推动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和三地自贸试验区内“同事同标”,推动行政许可事项“见证发证”,推动京津事项24小时异地自助办理等。这些措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企业和群众进“一门”即可“办成事”,正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最近,在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13号窗口被设立成专门的金融服务业务窗口,这是经开区政务服务办携手相关金融机构为各类市场主体推出的一站式“政务+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办事成本。该窗口开通后,能够提供企业开办+银行开户一体化服务,同时,依托市场主体一网通办平台,新办企业还能在这里一次性完成营业执照、印章、发票、税控、社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等多项业务。

类似这样的创新举措,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近年来,滨海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一企一证”改革,聚焦市场主体准入后的行业准营环节,将一个市场主体开展多种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行政许可事项,整合为一张行政许可证。去年,又升级推出“一企一证”改革2.0版方案,将行业从最初的10个拓展到49个。截至目前,“一企一证”已经为40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

京津冀三地间成立政务服务合作工作专班,将滨海新区“一企一证”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北京经开区,推动京津“一企一证”“同事同标”,场景统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滨海新区陆续与北京市通州、丰台、东城、西城、海淀等区签订“跨省通办”协议,重点解决企业群众在北京与滨海新区之间“往返跑”的难题;与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签订协议,30项商事登记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北京经开区、天津经开区、广州经开区启动三地国家级经开区26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截至目前,京津冀已有300余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同事同标”,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内379个事项24小时自助办。

“近期,滨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5.0版的改革方案即将出台。新方案锚定商事登记、项目审批、通关便利化等重点领域,不断扩大跨省通办范围,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电子化水平,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更便利的多样化办事渠道。”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党组书记李长洪说。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