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了400年的“官仓”究竟啥模样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启动

2022-03-16 12:59:47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高立红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繁荣了400年的“官仓”究竟啥模样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启动

天津日报记者 高立红 

全国重点文物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正式启动,这是该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调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记者于3月10日来到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走近“繁荣了400年”的十四仓遗址。

考古行动

惊醒沉睡数百年的“天下粮仓”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朝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管理机构,最初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后发展成中国南北方重要物流集散地。在元初至清初的几百年间,这个占据泉州县(武清旧称)一隅的“天下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该机构50多个七品官司掌的“公务员”班底设置,彰显了中央政权对它的重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则再现了这里曾因官办仓储而衍生的经济繁荣。

长期以来,十四仓的往日繁荣经由东西仓村及周边百姓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不时出土的各种文物也印证着这个传说的存在。

2021年春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及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2022年春天,该项目的田野作业正式实施,十四仓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查作业拉开帷幕。

实地探访

60万平方米勘探400万平方米调查

京津公路6号,记者与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文璋如约见面。导航终点是东西仓村西口,村口南侧是大运河十四仓遗址纪念碑。站在碑前,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大体位于东西仓村及周边,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根据调查,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

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最近一次试掘是1982年,当时只是小规模零星发掘,在之后40年里,只进行过一次小规模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首次大规模考古勘探。

本次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勘探是其中一部分。文璋介绍,勘探圈定了60万平方米的面积,项目部把调查范围扩大至400万平方米,技术人员分头作战,步行前进,对沿途的土壤、土质、文物线索进行调查收集,以期准确获取更多的考古信息。调查和勘探同时进行,全部工作已于3月5日开始,预计6个月完成。之后再根据勘查结果决定是否发掘及如何发掘。

针对网传发掘之说,文璋介绍,文物考古工作有严格的流程,每个流程都要审批。根据规定,调查勘探和发掘是不同的考古工作流程,所以目前说发掘为时过早。

考古现场

洛阳铲挖出古海子遗迹

随后,文璋带领记者穿过东西仓村,来到村南的一片庄稼地。地上留有部分干了的玉米秸。在1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湖泊,被当地人称作“海子”,是开过来的运河船停靠的地方。东西仓村南是“前海子”,现在村北的位置还有个“后海子”。

玉米地上,探工黄双虎双手握住洛阳铲朝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铲下去,带上来一段段巴掌长圆柱形的泥土。随着洛阳铲进入的土层越来越深,探查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需要力道,更要求技术。黄师傅差不多每隔五分钟才能挖上来一铲。

放眼望去,几百平方米的空地里,密密麻麻分布着上百个洛阳铲挖出的圆孔。孔与孔间相隔约一米,排列有序。每个孔边上,整齐地码放着圆柱形土样。文璋指着其中一组土样解释说:“先挖出来的土是黄色的,土质发黏呈瓣状,是经过人类踩踏或车轮碾轧形成的状态,说明这里当年有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曾经的运河河堤;再往下的土呈红色,是烧过的痕迹,可能有人在这里长期埋锅造饭或烧制砖瓦;再下面是黑青色的泥土,应该是河底或河床自然淤积的土层。”通过观察泥土可以肯定,这下面就是曾经的十四仓遗址。

小小的泥土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这个红色的应该是古时候的陶片留下的,这个青色的是那时候的青瓦……”文璋指着地上“彩色”的土样介绍说,而一旁的技术员巴维道不时进行考古记录,每个孔洞都有自己的编号,以及对不同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分析和记录。

勘探队长马燕奔捡来几片瓷片给记者看,阳光下,被他托在手心里的瓷片发出彩色的光,其中一片天青色带碎纹的,马燕奔说是钧瓷,“这些全是古代的瓷片。”

当地人说

小时候就挖出过不少好东西

采访中,代表东西仓村协助调查勘探的东西仓村村民李国朝不时指点迷津。“我们村地下有好多砖,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常和同伴们一块挖砖。这一挖,出来不少好东西。瓷壶、大秤砣、排列整齐的老钱……老人们说过,我们村曾是官家的仓库,这些秤砣当时叫权,个头很大……”李国朝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着。

目前,部分十四仓出土文物在武清区博物馆和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妥善保存。

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是地方史通,他说:“河西务为津门首驿,十四仓往南到天津东北角,往北到北京东直门,都是60公里。这里距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30公里,当年货物装上小船,沿河而上,到惠通河码头,再由陆路运到北京。”

武清古称泉州,河西务是其中一镇,因为十四仓的存在,河西务镇名头不小。史料记载,当时的十四仓,是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距此不远运河边上的土城村,当年设有十三个收税的衙门,针对往来十四仓的大小船只收税。河西务的“务”,就是“收税的衙门”的意思。

历史上繁荣的十四仓是怎么消失的呢?曹式泉介绍,清康熙八年闹水患,北运河决堤,大水令十四仓毁于一旦。至此,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到清康熙八年(1670年),十四仓繁荣了将近400年。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