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援青篇】水路两通三级跳——黄乃亥乡跨越发展致富路

2022-07-04 09:29:0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吉宝刚 雒仲楠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108拐,21分钟17秒,到达日秀玛村村委会!!!”司机贾师傅从导航软件上截了两张行车路线图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还配上了说明文字,因为激动,他用了三个感叹号。不一会儿,有朋友回复:“秋名山车神!(电影《头文字D》中车技高超的赛车手)”贾师傅笑着回复:“不是我车技好,是路修得好!”

这样的情景,在2019年以前是无法想像的。那时,从同仁市区出发,要沿土路盘旋而上,翻过几个山头,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日秀玛村。当地村民戏称,他们是一群伸手就能触摸到云的人,108道弯的山路是他们走进“繁华”的距离。而今,在天津援建的帮扶下,黄乃亥乡跨越三个台阶——引水、筑路、产业,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

QQ截图20220703182856.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方才引得活水至

日秀玛村村口处,享受着温暖阳光的老人们聊着家常,三五成群的孩子们追跑嬉闹着,动静之间,小山沟里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喜欢眺望远方吗?”

“喜欢,因为那是我想考的地质大学的方向。”坐在新硬化的村路道牙边上的特尕措对着我们腼腆一笑,13岁的他因为吃水难,从小就有努力学习考上地质大学,回来改变家乡的梦想。

“现在吃上甜甜的自来水了,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还想考地质大学吗?”

“想!等我考上了,学好了,就加入你们,让更多的村子也吃上好水走上好路!”特尕措说得朴实却斩钉截铁,并把记者误认为是天津援青前指的干部。

黄乃亥乡位于同仁市西北部,平均海拔近3000米。千百年来,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奔腾而来,穿同仁而过,滋养着贫瘠却又纯净的山地生态,也给勤劳淳朴的藏族村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是由于海拔较高且土质为湿陷性黄土,饮水的问题让村民们格外“闹心”,当地也流传着“宁肯给桶奶也不愿给碗水”的说法。就是这“一碗水”,困住了黄乃亥乡奔向小康的美好愿景。

2019年,天津援建本着“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的原则,投入730万元实施了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为了黄乃亥乡的一口甘甜水,素不相识的人们,拧成了一股绳,结成了一颗心,跑了一个夏天,爬遍周围大山,终于在海拔3800米的一处谷底找到了新水源,之后便是勘测、打井、铺管……

2019年10月20日,经过了3个多月的紧张劳碌,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线完工,比原计划提前84天通水。“同仁水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次实地察看,把新的取水点设在了海拔3800米的夏琼山,距乡里24公里。为了避免输水管道冬季破损,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从原先的1.5米加深为2.6米,能够确保冬季饮水管线不会被冻住。”天津援青干部、同仁市副市长王凯说,“经过两个冬天的考验,黄乃亥乡供水情况非常好,没有出现管道破损情况。”

微信截图_20220703182924.jpg

2019年10月20日,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线完工。

对于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日秀玛村的村民卡毛太来说,通水后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再也不用走几公里去背水了,洗衣做饭方便多了。“自来水是天津援青干部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感谢天津人民!”卡毛太腼腆地笑着。

黄乃亥乡通水,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生活方便,对于当地养殖户来说,通水打破了以往限制养殖规模扩大的最大瓶颈。如今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民生改善带动了产业发展。

又见条条新路来

水和路,曾经是困扰黄乃亥乡的两大难题,“引来了活水,还得修好路。”天津援青前指总指挥、黄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宋建说。2020年,在编制“十四五”支援合作项目规划过程中,天津援青前指持续聚焦民生改善、聚焦当地实际难题,在“精准”上下功夫,在“路”上用气力,实施了黄乃亥乡“村村通”项目,旨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水泥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之前这些都是土路,最怕下雨下雪,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黄乃亥乡党委副书记、乡政府乡长多杰措指着经过硬化的村路说。“工程全长约41.7公里,覆盖了黄乃亥乡日秀玛村、群吾村、阿吾乎村、羊智村全部4个行政村,根据现状对现有村道进行水泥硬化。总投资1500万元,全部为天津援建资金。”

微信截图_20220703182937.jpg

“村村通”工程竣工后的日秀玛村水泥路

“2021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项目正式动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王凯说,“资金从天津拨付到黄南州后,第一时间注入到工程中。当地通过减少和前置审批环节、增加后续监管力度的方式,让工程提速。经过乡党委、政府和同仁市交通局的共同努力,项目于去年国庆节期间正式完工。作为同仁市11个乡镇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部村道硬化的乡镇,随着援建项目的实施,切实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

此外,“路路通”项目还认真落实“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吸引了85名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每人平均增加收入5200余元。项目竣工后,有效改善了当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的现状,方便群众通行,改善村庄环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一条小路的尽头,阳光穿过娘尕家玻璃顶棚透洒在宽敞整洁的藏式院落中,让典雅的藏家大院顿时显得熠熠生辉。娘尕安静地坐在那里,给我们讲起了故事,半生不熟的汉语夹杂着藏语,时不时地会突然竖起大拇指和哈哈一笑。很容易听懂的是一句“瓜真切”(音译,藏语感谢的意思)和“天津”……

微信截图_20220703182947.jpg

水通路通后的日秀玛村藏式新居

黑青稞走下高原

“村村通”筑起了黄乃亥人的新希望,平坦的柏油路正引领黄乃亥乡人走向致富的大道。

黄乃亥乡的藏族群众世代以种青稞、养牛羊为生。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们生活在大山里,以前交通不便,靠天吃饭,赶上好年景,一家人可以温饱,遇上旱天、灾年,日子难过得很。”现在有了水有了路,还有了村民自己的产业瑰宝——黑青稞。

仲夏,海拔3000米的日秀玛村放眼望去遍地青翠:地里的黑青稞已长到一尺多高,青稞苗随微风摇摆,仿佛在向美好生活招手。“再过几天黑青稞就要抽穗啦,这几天追加肥料,可以增加产量,保持品质。”村民角巴才让从没想过,自家地里种植的黑青稞能走出大山,变身为麦片、桃酥、复合面粉,成为城里人的美食。

微信截图_20220703183000.jpg

仲夏时节,地里的黑青稞长势喜人

每年秋天,角巴才让都会把成熟的青稞晾干、脱粒、整粒炒熟,然后用传统的石磨磨成粉,可以用来制作藏族传统食品糌粑。作为青藏高原藏族群众的主要食物,青稞在青藏高原已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几年前,同仁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黄乃亥乡从西藏日喀则引进了黑青稞品种。“经济收益比其他农作物好!平常的青稞1斤最多卖1块5,黑青稞能卖到3块钱。”多杰措说。

天津援青指挥部引进来的天津紫源商贸有限公司经过检测发现,黑青稞在促进人体系统功能、抗氧化、延缓衰老等方面保健作用明显。企业负责人买洁实地考察后认为,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气候孕育出不少优质农产品,但当地的黑青稞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而且农户自产自用或少量零售的方式市场小、价格低、保质期短,再加上运输成本高,无法向外地销售,黑青稞的经济效益不能凸显,限制了黑青稞走出高原。

天津援青指挥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精准施策,为让黑青稞走向更大的市场,援青干部牵线搭桥、有效衔接,联系天津相关企业并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合作,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检验检测、反复试验,首先研发出了营养价值与适合大众口感的高原特色绿色有机的黑青稞面粉。“今年3月份,第一批使用黑青稞研制的成品黑青稞面粉制作成功,相继又有黑青稞麦片、桃酥走出高原,通过消费帮扶采购、特通渠道销售、超市、电商平台等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进入天津餐饮市场,促进当地村民收入稳定提高。”王凯说。

微信截图_20220703183012.jpg

各种黑青稞产品

现在,角巴才让的19亩地已全部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由村里推举出的12名村民负责黑青稞的种植、养护和收割。今年,黄乃亥乡的黑青稞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连片种植和机械化、精细化种植技术得到有力推广。王凯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黑青稞每亩产量约350斤左右,按照天津的公司每斤收购价3元计算,今年黑青稞收获之后,平均每亩地可为农牧民增收1050元。如果收成好,群众增收效果会更好。”

目前,天津紫源商贸有限公司已与同仁市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在日秀玛村设立1000亩青海黑青稞绿色种植试验基地,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建立青海黑青稞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包括黑青稞在内的高原特色农作物研发成品种更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王凯告诉中国小康网:“在发展黑青稞产业时,我们尝试借助市场机制,联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种模式也是对口支援在实现乡村振兴路上的一种探索。”

自2019年以来,援青指挥部累计投入2800余万元,在同仁市黄乃亥乡实施了7个援建项目。结合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活动,近两年累计争取天津市总工会帮扶资金60万元,用于购置垃圾分类设施、农机设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结合示范村建设,今年安排资金120万元,在日秀玛村建设黄乃亥乡振兴广场,实施场地回填和平整,打造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如果说同仁在藏语里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那么在这片金色的谷地上,黄乃亥人正在用勤劳铸就,天津援青人也在用初心坚守,一条条平凡之路,正逐渐变成致富坦途。

中国小康网黄南7月4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吉宝刚 雒仲楠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援青前方指挥部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