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调研篇】产业转移辟新路 东西协作树品牌 ——来自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调研报告

2022-07-21 10:02:4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张庆恩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着眼东西部协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天津市坚持以产业合作为核心,以“津企陇上行”为载体,以“五链协同”为抓手,充分挖掘双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作用,助力甘肃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津企陇上行”活动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已经成为东西部协作的亮丽品牌。下一步,将携手甘肃共同开展“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洽谈活动,推动“津企陇上行”全面升级。

优势互补强化协同链

一是构建协同行动框架。聚焦东西部产业合作重点,成立天津市产业合作专项工作组,系统谋划产业梯度转移大格局。汇聚各区、前方工作机构和市级部门多方力量,与甘肃省共同建立省市县三级产业合作联动机制。注重多协同参与主体的深度融入,构建起各有定位、各具专长、各显功能、优势互补的协同链,重点围绕产业融合协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大协同力度,实现协同组织在协同链中的精准定位、高效执行。

二是强化协作资金支持。实施财政援助资金、产业引导扶持资金等支持政策,明确财政援助资金重点向产业项目倾斜。市、区两级设立5200余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对31家投资带贫企业实施奖补。

三是提升合作服务质效。研判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趋势,制定配套政策,发挥“政策洼地”效应,探索形成产业转移的新路径。针对“津企陇上行”签约项目,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定期通报工作进度,联手解决难点堵点,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贴息等国家政策和“三通一平”、水电优惠等地方政策,引导、激励企业自觉联农、主动带农。

image.png

天津市津南区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援建的陶艺帮扶车间,工人正在描绘彩陶。

因地制宜延伸产业链

一是优化全产业链布局。依托“津企陇上行”,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谋划特色产业,延伸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着力提升价值维度、优化企业维度、调节供需维度、集聚空间维度,支持当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

二是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引进产业合作项目,嫁接天津资金、技术优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天津食品集团下属嘉立荷牧业集团与凉州区政府签订奶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亿元,为当地新增300个就业机会,消化周边农民5万亩全株玉米和2万亩玉米秸秆,打造农牧结合和高效生产的样板。

三是锚定“双碳”目标升级。天津甘肃两省市签署清洁能源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形成新能源产业协作平台,合作建设智慧绿色城市,共同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天津泛亚远华新能源公司与榆中县签署盛阳2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总投资8亿元,利用4000亩向阳荒山建设光伏电站,并在光伏板下种植苜蓿,实现农光互补、土地高效利用。 


image.png

天津市武清区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红旗村援建的阳光蔬菜大棚,“种”出致富新希望。

立足长远提升价值链

一是扮靓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通过创意农业、定制产品、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等方式丰富终端产品,主打绿色有机和健康养生牌,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打造“甘味”农特产品、“兰州拉面师”等特色农产品和劳务知名品牌。将“津企陇上行”纳入第27届“兰洽会”,放大两个品牌活动的联动和叠加效应。

二是畅通销售渠道。2021年,天津消费帮扶服务平台,通过“公开产品价格、鼓励市场竞争”实现提质降价,平台注册人数28.9万人、企业4521家,实现消费帮扶7.22亿元。加大预留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份额,通过832平台采购1.12亿元,同比增长77%。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全年设置消费帮扶展区,开展消费帮扶月、白银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宣传甘肃各市州历史、文化和品牌价值,全年累计完成采购、帮助销售农特产品32.64亿元,是《东西部协作协议》目标的4.7倍。

三是抢抓时代风口。助力甘肃积极拥抱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时代潮流,抢抓线上线下融合、直播平台带货等新零售机遇,培育壮大当地电子商务新生力量,推进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县创建,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示范户;探索特色农产品“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流通方式,探索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消费特征,深耕细作,差异销售,从健康、文化、便捷等角度提升产品质量、细化产品类型;探索对接大型平台直供的方式,参与到电商产业链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搭载产业时代快车,分享价值增值收益。

image.png

天津市宝坻区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援建的光伏项目。

智慧赋能融合创新链

一是创新智库支持。邀请天津市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企业家,组建咨询专家委员会,通过共享科研技术、共育实验项目、共赢利益成果等方式撬动研究人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中长期产业合作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咨询建议,为企业提供精准到田间地头的投资建议。

二是赋能科技支持。依托天津科技优势和脱贫县资源优势,开发并推广“津科帮扶”在线咨询服务平台,组织种植大户、脱贫户、合作社等进行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依托东部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革新和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培育壮大西部的技术研发基地,实施创新链整合发展战略,最大程度集聚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力,实现技术专利、成果转化、生产销售、利益分配的全产业链本土化,将产业链附加值最大限度地留在当地,打造多企业、多领域、多维度的产业创新链。

三是融合技术支持。深化农技合作,推广“科技特派员+园区+项目+示范基地”模式,将科技服务贯穿良种引育、精深加工、检疫检测等产业全链条,积极向甘肃输入种植养殖新技术,引进黄瓜种植、果蔬栽培等新技术,推进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入甘转化,为当地传统产业注入新动力。截至2021年底,先后在靖远县、泾川县、静宁县等结对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温室大棚6370个,实现一户一产,稳定增收。

初心如磐优化利益链

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津企陇上行”,汇聚“组团式”“集团式”东西部企业协作发展势能,推动势能、效能的双重转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对龙头企业、优势企业的引导扶持,强化对产业核心节点的把控,推动产业良性集约发展。推动企业和企业链的协同发展,强化企业间、产业链间的价值流通,营造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是探索产业增收模式。天津物宗园公司累计投资1亿元,在镇原县投资建设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并开展畜牧盐研发加工,填补甘肃省高品质畜牧盐的市场空白,探索形成“一地生四金”(租金、薪金、股金、红利)的增收模式。

三是激发产业带动效应。天津港峰门窗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灵台县建设年产30万平方米节能门窗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开拓平凉及周边地区节能门窗市场,计划3年内完成总营业额不低于1.2亿元,带动周边6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以上。天士力集团整合控股甘肃本土企业——中天药业,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种植中药材近10万亩,建立起19个帮扶项目基地和乡村就业工厂,通过“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等模式带动上万人增收。

2021年,天津市共组织奥群牧业、百利种苗等200余家企业赴甘肃考察对接,达成合作意向50项,签约金额128.44亿元,新增落地投产企业114家,实际投资额10.51亿元,比2020年增长44%,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58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69人。天津独创的“津企陇上行”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推进东西部协作产业转移的新路径,已成为津甘政府搭台、企业互荐、集中签约的新平台。天津市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紧扣产业就业,继续拓宽合作渠道、完善协作机制,不断放大“津企陇上行”协作品牌效应,创新开展“津陇共振兴”交流洽谈活动,努力打造天津甘肃东西部协作“升级版”,助力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津甘肃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新篇章。

中国小康网天津7月21日电

撰文/张庆恩

(作者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本文责编/吉宝刚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