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擀毡:在坚守中传承

2020-09-18 08:00:00 来源:中卫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全媒体记者 吴雅光 文/图

  在以前,羊毛最普遍的用途就是用来擀毡。据考证,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盛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属纯手工作业,一般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帘、擀帘子、解帘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完成。

  过去,在西北农村地区,擀毡匠备受人们的尊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从窑洞里搬了出来,不再留恋土炕了,毡也就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然而,在距今上千年的时间里,毡在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炕毡、毡鞋、毡帽、雨毡、门帘等都是山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而在中卫 ,说到远近闻名的“擀毡匠”,不得不提沙坡头区宣和镇宣和村村民杜海明,和他的儿子杜占奇、杜占财、杜占平、杜占福。

  杜海明,现年70岁。他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擀毡,至今已经54年了。杜海明的前半生,几乎天天离不了擀毡,如今,这门手艺传到了儿子手里。2017年,杜海明被授予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支弓上弦,固定弹毛手柄,杜海明麻利地展示起擀毡的第一道工序——弹羊毛。成堆结块的羊毛,在杜海明的手里,弹得如同棉花一样蓬松。“秋天剪下来的羊毛用来擀毡是最好的,其它季节的都比不上。”杜海明说,弹羊毛是擀毡的第一步,羊毛弹得好坏直接影响毡的成败。

  说到这方面,杜海明的四个儿子让他很欣慰。大儿子杜占奇,从小便喜欢这门手艺,算是杜海明的“大弟子”,老二杜占财、老三杜占平、老四杜占福,都是从帮工干起,现在已做得像模像样。

  铺一层,洒水,压扇夯实一层,再铺一层,再洒水,压扇再夯实,反反复复几次后,半成品的羊毛毡算是成型了。“该上花了。”杜海明说,上花也就是做盘肠纹,每一位“毡匠”都会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羊毛毡上做一个特殊的标记,而他们家的盘肠纹则是中国结。

  接着,父子几人配合着,开始蹬帘子步骤。杜海明说,蹬帘子的时候,蹬的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掌握好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哪都需要精细化,稍不精细就会出现毡散了、烂了,做不成功就废了。”

  “擀帘子的步骤最关键。”杜海明说着,和杜占财、杜占海用双脚,来来回回仔细地擀帘子。

  耐心等待过后,到了大家常说的“洗毡”步骤,作为擀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两人坐在木凳上,利用手中的带子,两人同步,反复蹬拉100多次,洒上大量热水,直到把羊毛上的油脂等污物洗干净,之后经过搓毡边、晒毡,最终交付到顾客手里,一块羊毛毡就算顺利完成了。

  杜占平说:“因为我们家是祖传手艺,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做。现在,我通过创业培训和电商培训,通过网络把我们的产品推销出去, 使我们的这门手艺得以发扬光大。我们不仅限于做传统的羊毛毡,我们还打算做文创产品,在羊毛毡上进行染色,做图案 ,突出我们中卫文化和宁夏地域文化。我们还做小产品 ,比如戳戳乐,以及一些小孩子的玩具等 ,让更多外地的游客了解我们中卫,了解我们宁夏,了解非遗文化,了解传统手工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