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润津千万家——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际

2019-12-14 15:20:0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何会文 责任编辑:赤子 字号:T|T

  痴心护水源,永续送丹心

  一艘排水量200吨的船载着记者驶入风景如画的丹江口水库,清澈的水面立刻被犁开两股洁白的浪花。脚下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就是天津百姓每天饮用的江水水源,它的水质到底好不好,成为记者最关心的。

  船到水库中心,丹江口市环保局工作人员邵莉熟练地放下绳索,很快从碧波下打上一罐水来。记者迫不及待地舀了一杯取自水库的水品尝,的确甘洌爽口。船上一位老师傅说:“我们一直用这水库的水做饭吃,平时行船时渴了就直接打水喝,从没闹过病。”

  走进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记者看到中心配备了300多台(套)先进的环境监测、信息、应急等仪器设备。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自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始终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测,数据显示,位于中线源头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长期保持为二类以上标准。12月1日,位于丹江口市的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高锰酸盐指数1.67毫克/升,氨氮0.10毫克/升,总磷0.022毫克/升,二类水质偏好。

  引江水源水质如此之好,不仅是大自然造化,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精心保护。

  汽车沿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山道行驶,记者发现山坡上栽种着一层层绿油油的柑橘树,累累的果实着实令人口舌生津。丹江口市委宣传部的陈华平告诉记者,种植柑橘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多年前这里大面积种植的还是黄姜作物,弃姜种橘的结构调整是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而采取的生态措施。

  “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咱老百姓能理解。”均县镇二房院村移民朱国林说,“以前在家一直种黄姜,后来按照政府引导改种柑橘了,虽说收入不如种柑橘高,但是可以固土保护水源,是件利国利民的持久产业。现在外出打工的移民都回乡种柑橘了,全镇年产柑橘4000万公斤。”

  十堰市曾有犟河、神定河、泗河、剑河、官山河5条河流污染严重,一度成了汇入丹江口水库的5条劣Ⅴ类河流。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2012年以来,十堰将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作为“硬骨头”,累计投资30余亿元,大刀阔斧整治黑臭水体,如今都成为达标的生态河道。十堰市连续每年人工造林规模持续保持在30万亩以上,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64.72%。累计创建生态村1314个,生态乡镇104个,2019年成功摘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桂冠。

  丹江口清澈的水源里饱含着湖北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浓厚的兄弟情谊。许多到访过丹江口水库的天津市民纷纷感叹,珍惜、爱护和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恩情水”是津门百姓对湖北人民最好的报答。

  江水入津城,双水有保障

  清澈的丹江口水库之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为起点,穿过三道打开的闸门滔滔不绝地流进中线干渠,翻卷着浪花顺渠流向北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终点──曹庄泵站,由此进入天津的千家万户。

  赶在通水五周年之前,记者又一次来到曹庄泵站,调节池和进水池依旧清澈透明,高大厂房内六台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大型水泵依然悦耳鸣响。登上南水北调子牙河北分流井坝台,但见经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输入津城的南来江水,涌入庞大的分流井池,然后“兵分四路”,分别向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尔王庄水库和海河方向输水。

  天津曾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大城市,饱尝缺水的痛苦。引江通水前,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引滦水,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基本靠天吃饭,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在引滦入津工程基础上又开辟了天津第二条输水“生命线”。从工程启动伊始,我市全体参建和运营单位和人员就以建传世工程、创千年伟业为己任,努力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民生工程和放心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已实现1800多天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水质稳定达标。目前南水北调向天津市供水量呈逐年提高趋势。”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副局长任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已累计向天津市引调江水达45亿立方米。“这相当于5年将一个满库容的密云水库水量搬进了天津。”

  “您看,这引江水的酸碱度、电导率、总硬度等几项主要指标均接近国家地表水一类标准。”正在分流井现场检测的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水质监测中心检测员刘俊鹏告诉记者,目前分局设置有24小时自动监测站,通水以来,南来江水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指标以上,全年大部分时间接近或达到一类指标。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