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润津千万家——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际

2019-12-14 15:20:0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何会文 责任编辑:赤子 字号:T|T

  来自津城各大自来水厂的反馈证实,使用引江水后,各水厂出厂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引江原水水质常规监测大部分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标准及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得到显著提升。”天津水务集团生产技术和信息部副部长季洪德说。

  据市水务局介绍,引江通水五年,城市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城镇供水总量由2014年11.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8年17.9亿立方米,其中引江水在城镇供水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80%,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天津的供水格局发生了巨变:由以引滦水源为主转变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从而使城市供水安全更加可靠。”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唐先奇介绍,在此基础上,天津水务建设者再接再厉,自2014年以来又建成了王庆坨水库、武清、宁汉供水工程和引滦引江连通尔王庄段明渠复线应急工程,进一步增强引江供水调蓄能力和覆盖范围,逐渐完善引江、引滦两大外调水源连通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水源配置优,城市更宜居

  “通水啦!通水啦!我们终于喝到江水啦!”今年11月30日上午10点,看着水龙头里哗啦啦流出的自来水,家住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 村村民张彦忠高兴得热泪盈眶。

  “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力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率先实现南水北调引江水源切换,使北部622个村、66万村民享受到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南水。”武清区水务局局长杨来增介绍。

  城乡供水标准不一曾是天津供水的一大短板。尤其是偏远地区村民吃的井水含氟较高,且供水时间也不能实现24小时保障。2018年起,我市启动新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计划通过延伸自来水供水范围、改扩建供水设施、改造老旧管网等措施,以优质自来水替代地下水源,全面提升北辰、蓟州、宝坻、武清、宁河、静海6个区2061个村、202.2万人供水质量。

  市水务局局长张志颇说:“到今年底,全市累计改善1149个村、115.2万人,农村水源条件、供水服务水平将实现显著提高。至明年工程全部完成后,除北部山区242个村和滨海新区大港2个偏远村外,我市农村居民将全部喝上自来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目前,引江供水已覆盖我市16个行政区中的14个,全市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

  南水北调不仅要保供水,更要保生态,保发展。

  眼下,正值冬季候鸟迁徙过境津门之时。记者在北大港水库看到,一群群的候鸟在宽阔的水面上空自由飞舞。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告诉记者,“今年,在北大港水库湿地落脚的候鸟,已经达到了100多万只,种类增加到276种,仅珍稀的大天鹅就有上千只。”

  据市水务部门介绍,自去年10月启动北大港水库应急调水以来,北大港水库累计入库水量2.95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由干库状况增加至1.8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19平方公里,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得到发挥。昔日萎缩的北大港水库如今变成美丽的鸟类天堂。

  “长期以来,我市生态水量存在较大缺口,河湖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江通水以来,城市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市水务部门充分利用引江、引滦及雨洪资源实施生态补水。”市水务局水调中心副主任刘战友说,2016年起,我市已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有效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使津沽大地重现山清水秀模样。

  同时,我市充分利用江水置换地下水源,截至2018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5亿立方米,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预计到2022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实现“零”开采。

  “目前,南来江水已经逐渐成为天津市的主力水源,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唐先奇表示,引江水来之不易,今后,我市将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创建,确保江水发挥综合效益,让清澈甘甜的江水持久造福津门大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